南共市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重启自贸协定谈判
17 2025-04-05 13:31:28
他指出,下一步要科学研究分析重庆及西南煤炭市场,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市场战略;要确保供给,但不可增加重庆重点企业的库存负担;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两个不高于原则,坚守陕煤诚信,体现诚信的可贵,诚信的不易。
针对推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这一话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这样就需要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处理,从而合理进行分配,可以实现不同煤炭企业的煤炭在时间、空间上合理配置到一起。
内蒙古的煤炭通常通过海运运到华东地区,相对更有经济优势。但由于煤炭市场存在长协煤、市场煤等不同价格的煤炭,且供给区煤企利益不同,供应方向不同,煤炭市场供求变化较复杂,真正推进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一列车运煤,只运一家企业的煤炭装不满整车,运多家企业的煤炭就需要各个环节信息的采集及整合例如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对山西省统一的煤炭供销、价格、运力安排起到积极作用。将三西煤炭产地与消费地整体考虑,合理地将生产与运输、存储、消费地结合起来,有利于降低成本,缩短供给时间、提升经济效益。
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合理划分区域、划分供应链,合理安排运力,这样合理地配置资源,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有些地方煤炭质量虽差但运距短,这样的煤炭资源就很难界定是有效还是无效供给,供给主要还是由市场决定,根据资源本身特性利用起来是最合适的,市场有需求、符合安全生产规定,我认为就可以划分为有效供给。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了新能源、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矿区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多元产业的协调发展。
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始终保持第一,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53年的94.4%下降到2018年最低的59.0%。从1978年至2017年,全国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由5959.6亿吨增加到1.67万亿吨。特别是进入21世纪,煤炭行业不再走挖煤卖煤、烧煤卖电的老路,积极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式。科技进步也为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2016年底,国家发布《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提出重点建设神东、晋北、晋中、晋西等14个煤炭基地,并划定了162个国家规划煤炭矿区。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
从人工采煤到智能化,煤炭开采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煤炭,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在技术装备引进方面,1978年底,我国从前西德、英国、法国、日本、奥地利、美国6个国家的13家公司引进100套综采设备和掘进设备,拉开了我国煤炭工业引进国外先进装备的序幕。70年来,煤炭供给由严重短缺转变为产能总体富余、供需基本平衡,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2004年,我国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形成电煤价格双轨制。
2017年,我国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发挥了煤炭市场平稳运行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实现了煤炭供需双方互利共赢。回首过往,煤炭工业历经兴衰起伏,数代煤炭人奋斗不息,谱写了一曲因境而变、可持续发展的精彩华章。2018年,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河南、安徽等8个亿吨级省区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31.2亿吨,占全国的88.1%。随着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建设,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1994年1月,国家取消了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除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他煤炭全部放开。2013年,炼焦煤、动力煤期货成功上市,逐步建立产运需各方共同参与的全国煤炭交易会制度。
此后,我国积极与国外开展煤炭液化和煤炭气化,以及瓦斯治理的合作。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自2013年起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取消电煤价格 双轨制。
煤矿由国家投资建设,并且依据指令组织生产。煤炭生产重心继续向晋陕蒙新等资源禀赋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70年来,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对象不断丰富、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合作成果互利双赢。2012~2016年,我国原煤入选量分别为20.5亿吨、22.1亿吨、24.2亿吨、26亿吨、26亿吨,入选率分别为56%、55.8%、62%、65.9%、68.9%。上世纪60年代,国产普采机械化设备试验成功并应用。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自主研发出首套液压支架和综采设备。2016年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2.9亿吨,2017年煤炭退出产能达2.5亿吨,2018年退出煤炭落后产能2.7亿吨,十三五煤炭去产能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2011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70年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劈波斩浪,实现了从起步、腾飞到跨越的超凡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2018年,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1138万吨/年、1112万吨/年、51亿立方米/年、363万吨/年。1988年12月,我国第一座特大型矿井开滦矿务局钱家营煤矿投产,该矿井全部采用综合机械化作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篇章,煤炭工业进入转型发展时期。国家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兖矿集团、江西中鼎国际建设集团等企业,以及中煤科工集团、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项目建设,并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煤炭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主对煤炭定价,拥有了充分的经营权和定价权。从严重短缺到总体富余,供应保障能力跨越式提升煤炭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
2018年全国原煤入选率71.8%,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煤炭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煤炭价格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化转变,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我国新型煤化工在科技装备、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和产业示范等多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广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奠定坚实基础。70年来,全国累计生产煤炭809亿吨,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累计生产煤炭736亿吨,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5%左右。
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煤炭行业践行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煤炭工业走进了绿色发展的新时代。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978年的9.713下降到2018年的0.093,首次降至0.1以下,达到世界产煤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煤炭洗选加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煤炭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战略合作、资产联营等多种形式,推动煤炭企业与下游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相融合。1985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具有多煤、少油、缺气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96.3%。
煤炭生产告别了肩挑背扛的原始生产方式,实现了由手工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历史性飞跃。截至2017年底,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16666.73亿吨,同比增长4.3%。
在国家推行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转型升级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落后小煤矿到大型煤炭基地,煤炭产业布局日趋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煤炭工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喜庆之日即将到来。2017年,全国原煤入选率70.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